一顿饭40+!打工人直呼“吃不起”的中式快餐,如何打破价格魔咒?

🔺图源:摄图网

一顿40+

中式快餐怎么越来越贵了?

如今,在中式连锁快餐店吃一顿饭,要花多少钱?

有人做了统计:在上海这种一线城市,按照“一荤一素一汤”的标准,去连锁店吃一顿中式快餐的价格在40-50元之间。按平均45元/餐的标准,一个月工作22天计算,午餐需要花费990元,再加上晚餐,总计要花去1980元。

哪怕在消费水平较低一些的成都,按照“一荤一素一汤”的标准,吃一顿中式快餐的价格也在20-30元之间。一个月下来,光餐饮支出就至少一千多块。

🔺图源:摄图网

虽然打工人的午餐越来越贵了,但餐饮品牌并没有因此多挣几个钱。

中国饭店协会数据显示,国内餐饮行业的总体净利润率在10%左右,并不算是一个暴利的行业,而中式快餐的净利润还要更低一些。

“赚钱”如此难,究其原因,还是在于原材料、人力、房租这“三座大山”压得餐饮企业喘不过气。

以快餐品牌乡村基为例。

根据招股书显示,2019年至2022年,乡村基以上三项成本开支均呈增长趋势。2022年,其所用原材料及耗材、员工成本、物业租金及相关开支分别为20.2亿元、11.74亿元和1.32亿元,占同期收入的比重分别达42.9%、24.9%和2.8%。

🔺图源:乡村基招股书

也就是说,乡村基每收入10元钱,就要花超过7元钱在原材料、人工、房租上。

在如此高耸的成本面前,降价吸客显然是不太现实的。

“不敢涨价”的背后

尽显餐饮的困境和无奈

赚不到钱的中式连锁快餐品牌,能否直接通过涨价来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

很遗憾,不能。

根据艾媒咨询发布的《2022年中国餐饮行业发展现状及市场调研分析报告》数据,在2021年中国白领群体食用中式快餐可接受价格中,45.1%的受访者选择20-30元(含30元),38.2%的受访者选择10-20元(含20元)。

可见,30元以下才是绝大多数白领的选择,而能够接受工作餐价格在40元以上的受访者,不到4%。

🔺图源:红星资本局

尤其是受到这三年经济整体下行的影响,消费者花钱变得更加审慎,外出就餐频次不变的情况下,高质量、高性价比的餐厅则更有可能成为第一选择。这种时候餐饮品牌盲目涨价,很容易招来“骂声一片”。

此外,根据艾媒咨询发布的《2022年中国餐饮行业发展现状及市场调研分析报告》数据,在2021年中国白领群体认为中式快餐需要改进的地方中,有54.5%的受访者选择了口味改进。

如何在确保盈利的基础上,提供性价比更高、品质和体验更好的产品和服务,就成了当下连锁快餐品牌的必修课。

🔺图源:蜀海拍摄

说来容易,该如何做到呢?

那些在疫情阴霾下,仍然实现了逆势拓店的快餐品牌给出了答案:以供应链为主要杠杆,撬动提效和降本。

7人运营500+门店

标准化带来人效、坪效的提升

中餐通常具有地域特色,难以像西式快餐一样实现快速复制。

所以在发展过程中,中餐要稳定品质,就要不断提高标准化水平。标准化达到一定水平,效率自然就会提升,效率提升就会带来收入的增长。

而中央厨房及标准化供应链,是保证出餐效率和口味稳定的关键。

🔺图源:蜀海餐饮客户供图

蜀海服务了一家主营乌鸡米线的快餐客户:子宸什夹婆。

合作前,品牌还只有几家门店,采取前店后厨的模式,从农贸市场采购原材料制成半成品,再通过物流配送至分店。

但随着规模逐渐扩大,后厨操作流程复杂、人员成本高、烹饪口味难以统一的问题都暴露出来了。加之国内乌鸡养殖行业规模化程度较低,导致核心原料供给不稳定且采购成本居高不下,品牌盈利变得更加微薄。

双方建立合作后,蜀海首先为子宸什夹婆解决了四大标准化难题,即:原料标准化、设备标准化、工艺标准化、出品标准化。

由蜀海研创团队为主导,与国内最大的乌鸡分割企业和乌鸡烹饪专家河南永达实业集团联合共创,实现了乌鸡原料从人工炒制转化为工业化批量生产,保证每一份乌鸡米线能快速呈现在消费者面前,并能达到可控的产品质量和风味特点。

通过全供应链去厨师化,可以实现全员通岗,后厨面积、人工成本相较别的小店更低,利润也就更高。

降本同时,蜀海研创团队还为子宸什夹婆打造了乌鸡翅、乌鸡腿、乌鸡爪等系列油卤乌鸡产品用以增收。

「主食+小吃」的组合方式,帮助门店进一步完善了产品结构,搭配能堂食、能外带、能外卖的销售场景,让品牌获得了线上线下全时段经营能力。

🔺图源:蜀海客户供图

当所有产品都实现标准化、可量化,品牌一两天就能完成对员工的培训,门店的复制速度就更快了。再借助蜀海覆盖全国的冷链物流配送体系,为客户节省人员、物流、产品转化等多项运营成本,品牌短短两年就拓展到了500+门店,遍布全国2/3的三四五线城市。

在成熟的后端供应连支撑之下,子宸什夹婆自身管理团队仅配备7人,就足以支持全国500+门店的正常运转。

1000+门店日配食材

放大直采直供的价格优势

做到标准化之后,餐饮长远发展归根结底还是要比拼规模。

通过标准化下的快速扩张,尤其是中央厨房、标准化供应链的应用,有利于形成规模效应,从而有效降低成本。

同样以蜀海的服务客户为例。

这个客户以安徽特产肥西老母鸡为特色做餐饮,目前在全国拥有1000+家门店,是中式快餐领军企业。

🔺图源:蜀海客户供图

2019-2021年,品牌营收规模由28.59亿元扩张至43.93亿元,2020、2021年分别同比增长20.8%、27.18%,增速远超中式快餐行业平均增速。

作为发源于安徽省内的快餐龙头,品牌在合肥市、淮南市投资建设了2个大型母鸡养殖基地,每年可提供数百万羽母鸡。通过合肥的中央厨房,对各类食材进行清洗、切割、加工、包装,制作成半成品或成品配送到指定门店。

随着业务体系逐渐扩展至全国,配送和管控的难度开始迅速提高。新市场无法充分享受全产业链模式所带来的成本、供应链优势,不可避免地导致单店运营成本的上涨。

品牌在审慎地考察后,选择与蜀海建立合作。每个区域由蜀海地采蔬菜、鲜肉、豆制品等新鲜及短保食品,并通过日配形式直送总仓,充分放大食材直采直供的价格优势。

🔺图源:蜀海客户供图

目前除了个别门店,基本都实现了“T+1”配送模式。也就是说,只要是蜀海仓储附近200公里以内的门店,都能做到今天下单明天到店。如此一来,时效和成本问题都得到了有效控制。

后端的工厂、仓储、物流体系越来越完善,带来的不仅是效率的提升,也实现了标准化生产、全流程管控,进一步保障了食品安全。

如今在双方密切合作下,这个客户已经建立起了一套包括养殖、屠宰、加工、运输、销售的完整产业链。未来随着规模效应显现,品牌有望实现利润的进一步释放。

结语

前瞻产业研究院预计,未来几年我国中式快餐行业市场零售规模仍将保持高速增长。到2027年,全国中式快餐市场规模将达到1.4万亿元左右。

🔺图源:摄图网

随着餐饮赛道连锁化、品牌化进程的加速,市场的竞争必将越来越激烈,品牌对资源的需求也将越来越多元,靠自身长板打天下的时代已经彻底远去。

蜀海作为餐饮企业最密切的合作伙伴,一直致力于打造品种多元化、质量标准化、配送智能化的餐饮供应链体系,希望能够通过自身的积累,助力中式快餐跑出“肯、麦”,跑出更多“千店规模”的快餐品牌!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Top